藏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诊治方法,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养生学是藏医的主要内容之一,自古以来,在高寒地区生息繁衍的藏民族有着强健的体魄,藏医养生学功不可没。
▼
| 藏医的“天人相应”和养生 |
藏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了解了自然,他们将人体比为一棵大树,大宇宙时刻养育着人体。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包括人在内都是由客体所组成的,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尘埃“多查热”不断运动,渐渐积厚,形成地球土壤。胎儿的形成也是如此,人和自然界是自然的统一,人和环境、人和宇宙或人和周围的动物都是相互作用的。
对此藏医认为,作为医生要学天文历算,掌握好季节、时辰和星相的变化,因为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变化、寒暑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着人的生长发育与健康。藏医的著名典籍《晶珠本草》载,“十方宇宙聚毒精,渗入太阳火轮中,毒气化着各种病,危害有机体生命”,这充分反映了藏族先民对人体健康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独特的医学思维和认识。
藏医认为“龙病”多发生在夏天;“赤巴病”多发生在秋天;“培根病”多发生在春天。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的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四部医典》中的“时令之行”讲到:“彻冬严寒使得毛孔闭,少食必将导致体质减”,饮食应“进辣涩苦三味,芝麻油擦肉汤油食添”。起居应注意“常带皮衣皮鞋避风寒,取暖烤火日晒亦酌量。到了隆冬风寒更凛冽,尔时起居比前更当心”。春三月,地上草木萌生,在天上为星宿、翼宿、角宿司时,“日光渐暖体热衰,粘液类病易发生”;夏三月,地上树木枝叶茂盛,为降雨的季节,在天为氐宿、心宿、箕宿司时,夏季骄阳之火渐炎热,这是因为太阳运行的关系,它毁坏了地球的“素玛”,体内粗苦、敛泻味的东西力量很强,对人造成一定危害。秋三月,大地上谷物成熟,在天为牛宿、室宿、娄宿司时,气候趋于凉爽,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秋刺筋骨,气内散,中气虚,易发生胆汁类病。藏医的“天人相应”阐明,只要顺应自然变化,调节脏腑机能,养精安神,益气补血,平衡阴阳,人体就健康。相反人如果匍匐在大自然的威力下无所作为,就不能竞服大自然带给人的负作用。
▼
| 藏医的心身养生 |
藏医在对病人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十分注意调整病人的精神心理,把心身养生作为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心身养生就是使人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境。藏医认为,人的情绪变化有“贪”“嗔”“痴”“悲”“忧虑”“寡言”“惊恐”“心情不快”,或是“龙,赤巴、培根三大因素失调”,这些都影响人体健康、生病的根源。
藏医认为人在回首往事的时候,尤其是不愉快的往事,可能给人痛苦的回忆,使之背上沉重的包袱,产生忧虑沮伤、苦闷烦躁的心情,甚至沉溺于痛苦之中,假如一个人的精神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他的健康就会遭到摧残,导致多种疾病产生。藏医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等等,内因是指七情六欲、三因素失调,平衡遭到破坏,人的七情内伤,是患病和早衰的原因。
《四部医典》中有不少内容从心身关系方面论述了情绪变化对身体的影响,如“常显憔悴不安心烦躁”,“悲伤又使忧心语叨叨”,“情欲蒙昧嗔怒俱反常,以往优劣秉性大变样,此人只道速去见阎王”,并告诫人们要注重精神因素的调养,涵养精神,防止操心劳累,心情愉快。在生活中要学会调节情绪,“克制慎怒本质秉性良”。深刻认识情绪与健康的关系,要“情志赤巴驻于心脏间,心广自豪做事按意愿”。“无故豁达丰美呈焕发,与此相反则死期到”。总之,从藏医心身养生观来说,在生活中有良好的情绪,注意身心调养,方能保证身心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