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暑”节气。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时恰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骄阳灼灼,酷热难耐。大暑在五季中属长夏,是一年中阳气达到鼎盛,即将由阳转阴的时节,大暑养生应尤其注意防暑邪、暑热和暑湿。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大暑节气如何养生。

  大暑时节科学养生

  一、饮食养生:

  宜吃谷物 多酸多甘 补水消暑

  俗语有言:“小暑吃黍,大暑吃谷”,意思就是在大暑来临的时候要多吃五谷杂粮。五谷杂粮可以促进消化,健脾补气。可以试试薏米赤小豆粥,能健脾渗湿、清热消暑,适用于长夏体倦困重、食欲不振者食用。

  夏天酷热高温,暑湿对脾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食用甘凉或甘寒食物为宜。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味酸甘的食物,如李子、蓝莓、草莓、哈密瓜、西瓜、葡萄等。

  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便成为养生的重中之重。酸梅汤能生津止渴、解除暑热,是夏季补水消暑的佳品。

  此外,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但要注意避免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二、行为养生:

  晚睡早起 勤加换洗 日照祛湿

  大暑节气晚睡早起是顺应夏天自然气候的养生方法。适当晚睡没错,但不应迟于23时。睡前洗个温水澡,有利于祛除湿热,增进睡眠。提倡早起,但也不必过早,比平时早半小时即可。有午睡条件者,每天中午最好能睡上半小时至1小时的午觉,以缓解浮躁烦闷的情绪,使阴阳调和,精力恢复。

  

 

  暑天是皮肤病的高发季,这与出汗增多和高温易滋生细菌等诱因密切相关。因此,日常要勤洗、勤换贴身衣物,不可久穿湿衣,避免汗疹、荨麻疹、痈疖、过敏性皮炎、痱子等疾病的发生。

  对于亚健康人群及脾虚、风湿、阳虚、痰浊、寒凝等体质的人,暑天无疑是大自然赐予的“补药”。脾虚湿盛者,可在朝阳初升时照晒腹部,以使阳升脾运,正扶邪祛。阳虚内寒者,可在下午四五点钟、紫外线较弱时照晒腰背部,以帮助温补肾阳、散寒除湿通络。每天日光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以自觉照晒部位暖热、身体微汗、阳气吸足即可,要避免中暑及晒伤。

  三、心理养生:

  静养心神 调畅气机 平和心境

  夏属火,与心相应,所以在烈日炎炎的三伏天要格外重视心神调养。《黄帝内经》有云:“夏三月……使志无怒,使气得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暑伏时节阳盛酷热,人也容易烦躁不安、无精打采、精神不振,称为“情绪中暑”。这样的情绪障碍可能会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或血压升高等险情,年老体弱者甚至有猝死的可能。

  在这样的情况下,调心宁神尤为重要。要学会适应炎热的气候环境,尽量去做一些静养心神、调畅气机的事情,来保持心境平和、情绪稳定。平时,大家要尽量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注意戒怒、戒急、戒快,不生闷气,学会情绪转移,使自己度过一个舒畅、安宁及平顺的盛夏。

  看书写字、弹琴赏乐、阅读抄经等修身养性的活动,都有益于平复烦躁的心情。另外,我们也可以每日按摩少府穴3-5分钟,少府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按摩有助于清心除烦。

  大暑养生关注重点

  01.暑邪

  导致气阴两虚

  暑邪是夏季主要的邪气,夏季汗出过多会带走体内津液,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气阴两虚。气伤了以后,推动血液运行的能力就弱了,所以血液容易运行迟缓,很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梗、心梗。可用清凉的绿豆汤,加上适量的芦根与甘草来祛暑邪。

  02.暑热

  导致咽痛失眠

  大暑时节,气候炎热,人们更容易“上火”,出现咽痛、烦躁、失眠等不适。再加上人们出汗过多,使得体内的水分流失增加,还会有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表现。俗话说,“大暑老鸭胜补药”,鸭肉能够祛热清火、消暑,可以适当食用老鸭汤。

  03.暑湿

  导致肢体困重

  大暑时节,雨水逐渐增多,湿邪最易乘机而入。暑湿侵害人体会出现口中黏腻、头昏脑胀、肢体困重等症状,不仅皮肤感觉黏黏的,连内脏也黏滞起来,这就导致有些人出现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口中黏腻等不适,甚至旧病复发。适当出汗有助驱除体内多余的湿气。年轻人可步行、慢跑、打球,老年人可做太极拳、五禽戏等运动。此外睡前用热水泡脚,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加速湿气排出。